Image caption
全球人口愈來愈往城市集中,大樓愈蓋愈多,不只形成熱島效應,現在科學家還發現,世界上許多城市的降雨量都比偏遠地區多,研究人員將此稱為「城市濕島」效應,且研究發現過去 20年城市年降雨量異常值已經增加一倍,加劇城市洪水的風險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一項由 NASA資助的研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地球科學家利用衛星資料測量 2001年至 2020年間,全球人口最多的 1,056個城市及其周邊順風地區的降雨量,發現其中 63%的城市地區及其下風地區的年降水量高於毗鄰的鄉村地區。
研究指出,就像城市熱島效應一樣,城市也會產生降雨效應。城市影響區域天氣和氣候的原因是城市建築改變地形的溫度和紋理,影響空氣在土地上的流動方式,而來自包括工業排放、汽車廢氣,甚至樹木產生的氣溶膠形成微小污染顆粒雲,產生或多或少的降雨。
高層建築會阻擋或減慢風速,導致空氣向市中心匯聚,而建築物又提供升力源,如兩輛火車相撞後撞擊的前端抬升一樣,將溫暖、潮濕的地表空氣推入上方較冷的空氣中,進而發展成雨雲。
此外,城市熱島可能會提供不穩定的空氣來源,如果城市上空的空氣比周圍的空氣溫暖,它就會上升。當城市溫暖的空氣上升時,它會冷卻並形成降雨雲,使順風地區變得濕潤。整體而言,人口、氣溶膠排放量和城市熱島效應較多的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有可能增加年降水量。
異常多雨量大台北排第六
研究發現,有 63%的城市降水量異常大,最大的城市包括越南胡志明市、馬來西亞吉隆坡、奈及利亞拉各斯,台北到桃園的大台北都會區排上第六名。37%的主要城市則是發生乾燥效應,年降水量少最多的是西雅圖,降雨異常少通常發生在位於山谷和低地的城市,附近的山脈對降水的影響比城市足跡本身更大,日本京都和印尼雅加達都是降水量異常低的城市。
但全球「濕島」訊號更強。研究人員指出,城市熱島是一個現象,城市降雨異常也是一個全球特徵。這項研究是同類研究中的第一項。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將於 2027年發布的下一份重要報告,將重點關注氣候變遷和城市地區,世界上 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 70%。由於城市規模與降水量增加有關,未來更大城市可能對降水量產生更大影響。研究建議,除了強化海綿城市基礎設施之外,還需種植更多樹木並添加土壤,避免興建不透水的路面,讓水可以滲透到地下。政府應開始思考城市空間設計如何影響天氣和氣候,並將這些知識整合到長期規劃中(彰化縣埔心鄉)。
Big Cities Disrupt the Atmosphere, Often Generating More Rainfall, But Can Also Have a Drying Effect
Cities make it rain, study says
(首圖來源:pixabay)

